top of page

無所不在的娛樂行銷:看 Netflix、麥當勞、Duolingo

ree

上篇我們提到大部分的品牌已經慢慢走向「娛樂化行銷」,讓沒有購物需求的消費者,也能夠因為娛樂效果而願意和品牌維持互動,今天就來分享一下許多品牌透過娛樂行銷一炮而紅的案例。


Netflix沉浸式行銷:《華燈初上》

帶你走入劇中世界。串流影視平台 Netflix 在臺灣為宣傳原創劇《華燈初上》,大玩情境體驗行銷。他們將劇中的懸疑情節帶到現實:首先在台北信義區蓋起一座「光酒店特別分店」期間,以巨幅尋人啟事海報覆蓋建築外牆,製造命案懸案的話題轟動;接著又在牆上噴上血紅漆字「沒有人能撇清關係」,並貼出劇中嫌疑人照片,引發路人圍觀與媒體報導;最終,正式開館時打造80年代條通風格的場景裝置,讓參觀者置身酒店命案現場,透過鏡面迷宮與劇中角色自白影片,彷彿親歷劇情發展。同時 Netflix 邀請知名 KOL 到場打卡,在社群上掀起打卡風潮。這場娛樂式戶外廣告成功讓《華燈初上》話題延燒,開播一週內即衝上 Netflix 多國收視冠軍。Netflix 的案例說明:將品牌故事情節化、體驗化,能大幅提升受眾參與度與好感度。



連紙袋都一袋難求:麥當勞×BTS聯名餐

對韓流一向還好的我,也因為這場聯名熱潮,開始聽起 BTS 的歌了。


麥當勞在 2021 年與韓國超人氣男團BTS合作推出「BTS 聯名套餐」,這是一個結合偶像魅力與品牌的經典娛樂行銷案例。該套餐包含BTS成員愛吃的餐點並搭配特製醬料,上市後粉絲爭相購買,全球多地出現排隊瘋搶場面。韓流文化本身就有高度娛樂屬性,麥當勞藉由聯名讓粉絲將購買套餐視為參與偶像應援的趣味行為,而不只是買漢堡這麼簡單。此舉不僅在年輕族群中引發話題,更帶動品牌年輕化形象。畢竟這樣老牌的企業,競爭對手可多得很。


關鍵成功因素在於:抓住流行娛樂 IP,讓產品本身變成娛樂載體。類似的還有 2023 年星巴克與女團 BLACKPINK 推出聯名飲品及周邊,亦引發粉絲打卡熱潮。這類案例證明了跨界娛樂合作的魔力:當品牌融入音樂、偶像、影劇等流行文化時,能迅速拉近與 Z 世代的距離。


Duolingo:品牌吉祥物迷因化

為了讓你好好學語言而以死相逼的吉祥物,你見過嗎?Duolingo 多鄰國語言學習 App 的代表吉祥物,可說是個讓人又好氣又好笑又想多看兩眼玩玩他的存在。也因此網友幫這隻鳥取了個很可愛的暱稱:情勒鳥。

ree

上圖為多鄰國賜死當紅吉祥物的訃聞,只有你的信用卡和學習慾望可以拯救它。堪稱是最會「情勒」卻也讓你心甘情願的品牌。


語言學習 APP 多鄰國(Duolingo)近年在年輕世代間爆紅,靠的不是傳統廣告,而是一系列搞怪的短影片。其吉祥物一隻大綠貓頭鷹在抖音上扮演搞笑角色:時而對錯過學習的用戶「興師問罪」,時而模仿當紅歌曲舞蹈,視頻內容腦洞大開又緊貼流行迷因。這種毫不賣弄課程的娛樂向內容反而吸引了大批年輕粉絲關注,品牌知名度隨之飆升。在這個案例中,多鄰國成功將自家吉祥物培養成一位「虛擬網紅」,持續產出具有話題性的內容與粉絲互動。透過娛樂方式潛移默化地強化了品牌年輕、有趣、愛互動的形象。這說明即便是一款教育產品,也能透過創意社群內容掀起熱潮,娛樂性是全產業通用的利器。


只要讓消費者覺得有趣,就開啟了一扇「試試看」的大門。


上述案例橫跨影音娛樂、餐飲零售、在地創意與數位產品,充分印證了「娛樂行銷無所不在」的趨勢。不論大企業或新創品牌,都能找到適合自身的娛樂元素切入點:或借助流行文化、或自創IP形象、或講好一個故事、或打造沉浸體驗。關鍵在於「不斷嘗試新的娛樂元素」,放下所有品牌常會自我束縛的偶包,試著用一些看起來不那麼「正統」的方式,來快速搶佔眼球。


當行銷讓消費者感受到快樂、感動或驚喜時,他們自然更願意記住你、選擇你。

留言


© 2024 by Sho Chang. Created by WixTW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