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在光陰之間,學會不夠浪漫的我們


日前有齣臺劇完結了。這是我久違地關注非喜劇作品,畢竟對高敏人來說,看非喜劇得花更長的時間才能從那劇中惆悵的情緒復原。


劇中數次展現了關係中不完美甚至令人義憤填膺的那一面,掀起很多討論。我本以為自己也會有同樣的反應,不過在看到那些劇情時,我發現自己已經全都「可以理解」。既沒有疑惑或惆悵,反倒覺得這些劇情是現實中會發生的,就像空氣與水,全都那麼適合又自然。


不完美是自然的,完美才是虛假的。如果硬要套上一個真愛無敵的濾鏡,恐怕我會想要轉台。

想一想真是驚人,我也曾經期盼著一段浪漫又完美、對彼此全然付出的愛情,是什麼時候開始改變的呢?


在現實的摧殘下,回到基本需求的我們

之前認識一位男性朋友。他曾有過一段婚姻、帶著未成年的孩子,在公司擔任主管職位。

當我們聊起彼此對感情的需求,他說他雖無法很清楚的列出規格,如同很多人能出的「年紀範圍」「社會地位」「個性特質」等等,但他心中一直有個畫面:

我躺在一株很大很大的樹下,微風輕輕吹來,陽光透過枝葉間流瀉而下,天空很的藍。我什麼都不用擔心、也什麼都不害怕。我的另一半在旁邊,手輕輕摸著我的頭。

他形容那個心境會是「終於可以放心休息」的感覺。一反他年輕時對於浪漫和激情的期待,他現在只想要和喜歡的人一起,好好享受「休息」。


「我現在覺得什麼條件都不是很重要。不是不想要,也不是我討厭做。而是寧靜安穩的生活,一種小確幸的感覺,對我來說才是最嚮往的。」


近日我偶爾想起「愛情」這個主題,心中也出現了同樣的畫面。一個安穩的、平靜的,終於可以放下一切武裝與勉強,滿滿安全感的場景。


極端的疲憊淬煉出的關鍵需求

20 世代時我們對於關係的樣貌有很多想像。


我們想要浪漫、想要對方充滿魅力、想要這份愛情無可取代,想要成為彼此的全世界。許多創作作品對這個期待都推了一把。


但過了 30 歲,甚至到 40 歲,人生的重量變得完全不一樣。我們需要背負的不只是自己,甚至是整個家庭或組織的重量。


外貌不是重點,因為外貌不是恆久不變的特質,在這個年代要變美不難。


浪漫是選配,有時候生活已經令人極其疲累,對方想要給你浪漫自然是好,可你未必有力氣享用。


成為彼此的全世界?怎麼可能。當年邁家人開始需要照護、資淺的下屬需要你的指導,社會加諸你身上的職責期待會翻好幾倍,你的時間不是你的時間,而是一個讓你不會在家族、職場等情境裡失職的貨幣。這時如果對方世界還只有你,而你卻無法投桃報李,好像還要承受渣男渣女的怨懟指責。


於是變得不是不想要,而是懶得要。不要還沒事,一要還多事。


這不啻也是生命教會我們的課題,讓我們從追求那些社會描繪看似美好的外在元素,回歸到關係的本質,學會抓住真正重要的東西。


說到底,大概還是老了吧?


在中年時才學會更加重視平凡陪伴的幸福,不再被外在的浮雲所吸引,而是更關注內在的情感和共鳴。在這樣的價值觀轉變中,逐漸認識了愛情不美好的一面。但也直到認知到現實中的殘缺與不完美,真正懂得了愛。


敬長大。

也敬不斷學會懂得愛情的我們。

5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